關于企業信息化相關的基礎設施和應用軟件的國產化替代以及信創是近幾年行業發展的主要熱點之一,特別是在今年9月底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關注。
國產化替代從大背景和內外環境,到政策指引和行業及生態發展,再到具體的技術路線和產品實現及交付,……,有非常非常多的內容,近期也有比較多的朋友來交流這些內容。本次先簡單談幾個企業信息化中最直接的,也是交流比較多的關注點。
在此前的一些企業應用系統的國產替代項目上,企業主要是把包括ERP、財務、人力等應用系統替代為國產系統,往往沒有更多涉及基礎設施部分,例如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而現在國產化替代的要求,原則上是從CPU和操作系統這一層開始的(即計算底座,同時國產的CPU意味著肯定是國產的服務器),那么現在典型的(符合要求的)國產化是自底向上從CPU開始到頂層應用軟件的全套國產化(也包括中間件、數據庫等)。
因為現在大部分國產廠商的軟件產品是在國外計算體系(例如Wintel)上開發和使用的,要運行在國產計算底座上就需要適配,比如修改代碼和更換某些組件,使軟件可以運行在國產的操作系統上,可以使用國產的數據庫,并且運行的速度符合需求。有些國產軟件廠商會主動對接主流的國產計算底座,實現產品層面的適配;對沒有主動適配過的,就需要在信息化建設項目上完成項目層面的適配,適配通常會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中也會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那么在軟件選型和項目計劃方面要考慮適配對項目可能產生影響的一些因素。
現在較多的廠商會做產品間的兼容互認并雙方出具兼容互認證書,即通過適配相關工作兩個產品實現了兼容,例如一種國產軟件可以運行在一種國產操作系統上,例如一種軟件可以使用一種國產數據庫,……。需要說明的是,兼容互認在很多時候完成的可能是最基本的適配,做到了A可以在B上運行,不報錯,功能可以打開,互認時可能不一定會通過較多的數據完成性能方面的充分驗證,于是,可以運行不能等同于很好的運行,所以在一些要求較高的項目上,需要對適配予以更多的關注,使軟件達到預期的運行效果。
同時,因為國產的部分領域仍然處于快速發展中,產品體系較多,例如有多種計算架構(ARM、X86)、多種操作系統(麒麟、統信、……)、多種數據庫(達夢、金倉、GaussDB、OceanBase、……),……,應用系統有時適配的是其中部分組合,此前的適配和成功案例是很好的基礎,但在新的組合條件下可能還是會有較多的適配工作量(有時一些產品的小版本升級都可能需要部分適配工作)。好在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完成充分適配或者調優的多數國產軟件,是可以良好運行于國產計算底座之上的。
在具體的替代工作中,企業相應的工作方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目前在用的應用軟件是國產的,但計算底座不是國產的,那么也有兩種思路,首先可以考慮正在用的軟件適配國產計算底座,其次就是把軟件升級到最新版并且完成國產計算底座的適配。因為對已用多年的老版本軟件做國產化適配往往可操作性偏低(軟件原廠不一定對老版本支持,并且適配存在一定復雜度、工作量和成本),所以國產化替代的項目可能會是一個軟件升級項目,對自建系統的企業,需要采購國產的服務器、數據庫及相關,協調軟件原廠做適配(新版本不一定已完成產品化的適配,需要在項目層面適配)或者采購已完成適配的軟件。如果是軟件的大版本升級,工作內容和工作量常常與全新上一套系統相差無幾,在多系統集成應用的情況下,接口往往都需要重新開發,于是,因國產替代而啟動的項目往往就是大而全的典型信息化建設項目了。
另外一種工作方向是,因為企業的應用軟件不是國產的,相應的計算底座也不是國產的,那么就需要把計算底座和應用軟件都替換為國產的,即最徹底的替換。此時,計算底座的選型和建設依然是重點,但更重要的是對應用系統的選型和建設。因為國外軟件在較長的一個階段中價格都比較貴,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所以此前選擇國外軟件的一般都是有規模的企業,這類有規模的企業往往業務體量龐大和模式繁多,業務過程復雜且交易量大,組織機構和管理方式多樣且自成體系,人員和用戶數量多,建設的各種應用系統也多并且集成復雜,相應的數據量也非常大,由此,大型企業的集團級應用在規劃和選型方面所要考慮的內容就比較多了。
先簡單說一下規劃,如果是有規模的集團型企業,因為徹底的國產化替代中涉及很多復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適配及重構的工作,那么在集團層面統一建設應用系統是比較好的一種選擇,即因為集團一體化、或者加強管控、或者向全集團賦能、或者數字化轉型等原因,由集團總部規劃和推進,以合理的方式進行投資,統一建設面向全集團服務的應用系統,典型的如財務管理一體化、人力資源管理一體化、共享服務中心建設等項目,此前和現在就有較多的央企和地方國企集團都在開展這種類型的統一建設。
在集團統建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包括網絡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建設由集團總部完成,所用的應用系統的適配也由集團完成,而這些內容往往需要很多資金,單體企業自己做會比較吃力,對單體企業來說往往是較大的資金投入與獲得的收益不成比例,況且資金有時也不一定投入到位。如果統建,對所屬企業而言,就不用自己單槍匹馬的去解決諸多技術問題了,能夠把精力和資源重點放在應用建設本身的真正核心內容上。并且因為是集團層面的建設,無論因為是集團企業所在的行業位置,或者是所屬企業數量和業務體量,都會讓與供應商的商務工作層面也更高,基本都會有更好的規模效應,使得集團和所屬企業可以獲得更好的價格折扣和服務保障。所以如果企業所在的集團有統建系統,直接納入集團體系可以比較容易實現國產化替代。
另外,云計算和SaaS等典型的價值之一就是對用戶屏蔽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底層復雜度和高成本,所以現在較多集團企業自建了私有云和一些應用,如果云和應用是符合國產化要求的,那么這些集團企業在快速實現國產化替代方面是有優勢的。同時,也注意到一些廠商主動對接地方國資委建設的國資云,部署了相應新型架構的應用系統,該地區的國有企業就可以選擇這種平臺快速實現國產化替換,特別是對一些中小規模的企業來說這是性價比較好的方案,當然,對有規模的企業,自建全套的國產化系統,或者選擇符合國產化要求的云平臺和應用都是可以的,具體都要從企業戰略和IT戰略出發進行規劃和落地。
然后就是應用系統選型,對規模相對較小或者信息化建設內容不多不復雜的企業,直接考慮集團統建系統(有時也不需要選擇,直接服從集團規劃和工作部署使用集團系統即可)或者國資云上的應用系統是一種方式,而對有規模的企業或者就是集團本身,國產化系統選型所要考慮的內容要更多一些。原因就是因為國產計算底座和適配有更多的內容,相應對企業自身和供應商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供應商為了能在國產計算底座上良好的運行自己的系統,往往就需要更多的技術和資源投入,供應商需具有充分的工作準備和實力。
即在國產化替代項目中,如果是復雜的項目,比較建議優先考慮領域內的頭部廠商,頭部廠商的經濟情況、技術實力、產品性能、交付資源等方面更有保障,可以和用戶一起經歷復雜并且或許比較漫長的建設過程,能夠支撐國產化替代中更高的技術要求。目前在較多領域上,國內頭部廠商的部分產品經過多年也有了很好的發展,有了很多好的解決方案和實際案例。
必須要著重說明的是,國產化的過程必須要通過一個個項目培育出很多優秀的國內廠商和國產產品,而頭部廠商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作為國產化替代的主要工作對象,國有企業在促進行業發展,協助廠商成長方面有著不一樣的使命擔當。此處希望說明的是,無論對現在的頭部廠商,還是成長型廠商,以及企業用戶,不同的國產化替代項目或許有不一樣的技術挑戰,需要大家攜手解決,大家要對資源和技術現狀及潛力有比較準確的認識,有更好的心理準備和目標評估更有利于工作的推進。